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贴吧 >> 金融

[医药保健] [IT] [食品饮料] [日化] [服装] [汽车] [媒体] [金融] [通讯] [家电] 

按 分类 筛选:

5月新增信贷或低于5000亿 增长比4月份疲软

[1293/0]

  • 吧主

    21世纪经济报道讯 一季度的信贷"冲锋战"硝烟还尚未散尽,已显疲态的商业银行自4月份以来纷纷进入休整期,这种疲态在5月份得以继续。

    "我感觉现在才进入到一个正常阶段,没有了一季度的大干快上,现在的贷款数据应该才是比较真实的需求反映。"某国有银行总行信贷部人士指出。

    说这话的时候,5月份已经过去了26天。从前26天的信贷数据表现来看,信贷增长比4月份还要疲软。

    "这个月新增贷款最多可能不会超过5000亿元。"采访中,多位银行人士根据现有数据和经验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5月份的低落,既有新增贷款需求疲软的原因,又受企业还款意愿较强的影响。整体而言,在实体经济未有实质好转之前,信贷的需求已经难以支持未来贷款的高速增长,在摒弃了"早放贷、早受益"的季节性因素后,银行从二季度向理性回归。对5月份而言,对公贷款疲态难支时,唯一的亮点在于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的显著复苏。

    回望前5个月来,各银行贷款演绎的戏剧般的冲高回落过程,一方面折射出现有考核体制的强大辐射力,另一方面,各银行的长期策略与短期视角的倾向亦得到明显体现。

    贷款继4月回落

    回落!继续回落!

    这成为二季度以来,信贷增长的主旋律。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26日,多数银行的信贷增长并不乐观。占市场半壁江山的四大行,5月前26天的数据表现并不理想。

    工行截至5月26日,公司贷款项下依旧负增长,虽然个贷有所增长,但是基本与对公贷款的下滑冲抵,唯一的增长来源于票据的增长,约为200多亿元。

    建行对公贷款前26天数据也只有区区几十亿元,个贷冲高200多亿元,票据融资有所下降。截至5月27日,建行的当月新增贷款达到360多亿元。

    中行数据前26天约400多亿元。

    与4月份相比,各行5月前26天的数据显著下滑。

    4月份,建行新增贷款700多亿元,工行与农行合计不足800亿元,中行近800亿元。四大行合计约为2200亿元。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4月全国新增贷款约5900亿元。

    商业银行人士预测,5月份可能会继续出现月底冲高现象,但是这个力度不会很强。

    建设银行(行情 股吧)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分析,每年的贷款在5月份都会出现季节性回落,低于4月份的新增贷款增长。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4月份的新增贷款分别为:1995亿元、1420亿元、3288亿元、4220亿元,而5月份的新增贷款分别为:1132亿、1078亿、2206亿、2473亿,均低于4月份。

    综合上述历史规律分析,考虑到月底冲高因素后,今年5月的新增贷款很难突破5000亿元。

    事实上,5月份的回落已经显示在各银行分支行业务的疲态中。

    某国有银行北京分行人士指出,该行5月份前26天的贷款余额较4月份是负增的。"大的基建项目很多都在一季度抢拼完了,后面会进入一个缓慢的释放期,而实体经济尚未复苏。"他说。

    另一家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的人士也表示,当月新增贷款基本上没有。

    某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的人士也告诉记者,4月份发放了不到3亿元的大项目贷款,5月份还没放过款。

    多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5月份的回落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客户信贷还款意愿强,二是新增贷款需求乏力,实体经济并未有实质好转。

    建设银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表示:"现在银行很头疼的就是企业的用款替代。"即大客户在发行中票或者短期融资券等之后,直接就会用来归还银行贷款,这在北京这一央企集聚的地区尤为明显。

    新趋势

    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贷款大跃进"后,银行在二季度的放款少了许多水分,有了更多"真实性"。当各大行各自坐拥数千亿的贷款规模后,银行开始进入信贷的结构调整期。票据融资转贷款、短期贷款转中长期成为未来的趋势。而个贷业务在5月份的异军突起,成为点缀在对公贷款萎靡的基本面上的少有亮点。

    中行某人士介绍,以该行为例,以前数月该行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规模一直保持在30%以上,而5月份这一比例下调到20%以下。

    工行某人士也表示,该行的策略非常明晰,主盯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而这类贷款多以长期项目贷款形式存在,在信贷结构上,工行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介入调低短期流动资金占比,而以针对货物流与现金流的贸易融资产品替代。

    农行某分行人士告诉记者,该行在最近已经调整了对于票据业务的规定,当票据融资超过当月新增贷款50%的,总行一律提高票据融资专项资金价格,以此控制票据规模。

    做出上述调整,实际是一种必然。一季度以相当比例"水分"及低收益票据融资而撑起的庞大信贷数字,注定难以为继。商业银行着眼于资产收益的提高,必然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二是调整资产配比,优化信贷结构。

    在商业银行授信远远大于企业实际用款需求的格局下,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的凸起成为5月份信贷的亮点。

    深圳和上海的商业银行个贷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上述两大城市的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就开始复苏,4、5月份复苏更为明显。

    以某股份制银行上海的数据来看,该行前4个月的按揭贷款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增量。

    而北京地区,房产交易的复苏要从4月份开始。

    央行北京营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北京辖内中资银行机构(不含农商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331.2亿元,比年初增长42.5亿元,扭转了自2008年5月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当月发放额低于当月偿还额的局面,个人住房贷款呈现增长态势。1-4月个人住房贷款当月发放额分别为35.8亿元、28.7亿元、86.4亿元和92.7亿元,其中4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创2008年以来单月新高。

    事实上,这种复苏绝非北京、上海、深圳等房价高企地区。从各大行的5月份前26天新增贷款情况来看,工行的个贷新增200多亿元,中行的个贷约占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

    个贷的异军突起,一方面是由于对公贷款的急速回落而彰显;另一方面也与全国房地产业的交易复苏密不可分。

    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已经敏感捕捉到这种新趋势,调整策略转攻个贷业务。

    中信银行(行情 股吧)某人士透露:"对公客户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空间有限,个人业务质量还不错,成为大家的营销重点。"

    北京地区,记者就收到了夹在报纸中的某股份制银行的"转按揭"单页广告。其中声明,可享受30%优惠折扣利率,最长贷款期30年,免担保及垫资等手续费用。

    除了个贷之外,在对公贷款上,部分银行也开始将营销重点从前期的一味拼抢政府基建类贷款转向制造业领域。

    宁波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底到今年初,总行策略是加快信贷投放,重点支持政府信用类贷款。而从二季度开始,总行提出政府项目营销难度变大,不可多得,要适度支持各地区龙头的制造企业。

    银行凸显差异化

    伴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信贷争夺战进入暂时的平静,各家银行的信贷业务差异化也日益明显,在市场份额与格局悄然变化背后,各银行的短期视角与长期策略显露无遗。

    1月份,建行以2551亿元的新增贷款傲视群雄,甚至多于向来的市场老大工行近30亿元。而中行则以1500多亿元屈居第三。且建行和中行的票据融资占比明显低于工行和农行,显示出自2008年11月底以来调整季度营销策略后,在项目储备上的良好积蓄。相比而言,工行和农行的项目储备显得并不充分。

    2月份,工行信贷依旧表现不佳,当月该行新增贷款859亿元,且依然以票据居多。在此情况下,工行高层下达指令,加强贷款营销力度,对政府基建类贷款给予了一揽子灵活政策。3月份,工行以3095亿元的新增贷款,一举夺冠。实现一季度新增贷款6475亿元的历史记录。

    而此过程中,建行则在3月份的最后两天,因为总行对信贷"踩刹车",在当月新增贷款滑至四大行之末。尽管在3月31日下午4点之后采取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

    业内人士透露,从前4个月的数据看,中行是相对较为稳健的增长行,而工行则呈现大起大落态势,4月份新增贷款滑落至不到500亿元,5月份更逊于4月。农行属于四大行中票据占比最高的银行,其资产收益率冷暖自知。

    较为出乎意料的是建行。以基建类贷款见长的建设银行,恰逢4万亿投资启动,今年似乎并没有表现出额外的优势。其在5月份的对公贷款的急速回落,显示了其客户营销和项目储备的不足。

    对此,某国有银行信贷审批部门人士指出,银行的信贷的变化折射的正是其经营策略和执行力。

    就中行来说,今年体现出较强的执行力。为了削弱时点考核弊端因素,中总行每天都会给下面各分行出一张"报告",该报告显示了该分行在总行每天的考核情况。并且,会根据完成各项指标计划情况、市场份额、新增业务额赶超同业的情况、业务结构的调整、重大项目营销等指标,层层递进进行审核。

    而对于有的大型国有银行来说,则依然没有改变"时点考核"的习惯,导致贷款出现"月末冲高、月初回落"的典型特征。

    另外,某国有银行北京分行人士指出,到半年的时候,各大行的业务格局与市场份额变化可能会呈现更加明显,"一些银行不是输在战略上,而是输在执行力上"。

    比如,其透露,该行的债券主承之前占市场分额为30%左右,但是如今已经滑落至9%,而主承丢失之后直接导致的就是对公贷款被客户大量还掉。另外在客户营销上,总分行之间、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产品创新的束手束脚等,也会导致大量优质客户的流失。

    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正是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之公司管理能力的薄弱。

    他认为,出于对理性的商业化运作的共识,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改变"善于打硬仗、善用冲时点、善于搞运动"的短期营销特征,而趋于长期价值和品牌的树立。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高博)

    作者:221.220.43.* 日期:2009/5/29 20:16:43   回复

[首页] [上页] 1 [下页] [尾页]  每页20条  1条/1页 (第1页)
发表回复
标 题:  
内 容:  
图片链接:   (限jpg,gif,bmp格式)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会员服务本站地图广告招商网站律师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