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企业文化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论企业未来生存环境互动趋势

2015/12/23 8:53: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论企业未来生存环境互动趋势

  另一种是终端型的企业与环境互动模式。就是在企业生存过程末端来治理环境,虽然这种模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这种办法在遏制(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污染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治理的技术难度也增大,不但是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邓正红未来生存理论强调,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是逆环境变化趋势而进行的战略、战术管理,其管理路径是从复杂到简单、从动态到稳态,使企业未来生存由高度不确定性变成现实的确定性。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适应企业未来生存趋势的企业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呢?从未来生存理论分析,这种模式应该既能使适应环境又能使企业保护环境,同时在任何复杂和高度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都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将变与不变融为一体。我认为,循环型互动模式就是企业适应未来生存趋势,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最佳模式。



循环型互动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际60年代提出来的。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波尔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飞船延长寿命的方法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而地球经济系统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很多,地球寿命很长,但也只能通过实现对资源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循环,地球寿命才能更长,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特定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经济活动要按生态学的规律运作,让能源和物质在经济活动中循环流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和最持久的利用,并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按照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新思维,以物质的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活动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划和准则,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循环经济不仅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循环型互动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邓正红未来生存理论认为,企业未来生存,环境是基础,资源是保证,文化是导向。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适应企业未来生存趋势,终端型互动模式(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逐渐为循环型互动模式所替代。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文化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会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还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论企业未来生存环境互动趋势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已成为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之一。“眼界原从经历来”,地球至今存在了46亿年,生命诞生于30亿年前,人类出现了约200万年,产业革命不到300年,人类(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还太年轻,经历还太浅,因此,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张扬,要善待自然,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自己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人类应当既注意现时需求,也应当关注未来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求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须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当今企业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性(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环境中,企业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重视与环境互动,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才能随时把握环境变化的信息,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



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论认为,影响企业未来生存最大的未知变量是环境变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境特性的变化而体现出来。从稳态环境向动态环境变化,从简单环境向复杂环境变化是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未来生存管理主要是透过动态而复杂的环境变化,让企业活得下、活得好、活得久。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自利性是衡量企业市场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社会人”,其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一方面,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它的经营活动和社会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社会赋(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予了企业生存的权利,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资源,如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是从社会的不同渠道获得的,离开了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企业将一事无成,甚至难能以生存。既然企业从社会中获得了许多好处,享有许多权利,它应该相应的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使用安全状况都涉及到顾客的利益,又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所以企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承担责任。



企业作为有生命的机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总是以获得各种生产要素为前提的。它包括自然、社会、市场、法律等环境所提供的要素。企业生存环境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个外部世界,它深深地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是适应环境而生,同时又适应环境而变的生命有机体。它与环境动态的适应和平衡,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与环境还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正是这种辩证关(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系造就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就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企业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环境又是由许多因素、许多种结构组成的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是由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技术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如果把企业放到全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它是构成社会经济有机体中的一个细胞。它在生命运行过程中,随时与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社会大系统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条件。

当前是我国经济新一轮布局、产业调整、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走什么样的经济增长之路,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企业与资源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的可靠保证,也是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从企业未来生存管理境界来说,适应环境仅仅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前提,活得下的基础,但是企业未来生存的最高境界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核心生存、永续经营。从长远来看,企业为了眼下的活得下而适应环境,还远远不够,就是说,企业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基础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光要适应,还要注重保护,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基于对企业未来生存环境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有两种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模式是适应不了企业未来生存趋势的。一种是传统型的企业与环境互动模式。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还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但是,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两成关键人员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成败

下一篇:论企业中的"顺民文化"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